就烟农种植烟叶来看,至少从烟草公司的资本下乡中得到以下好处:一是凡是按照计划种植的烟叶,全部现金收购,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不用担心赊帐,当然也不允许卖给其他人
后一个概念是本原的,它是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人的社会后(如马克思主义所憧憬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具有实际意义的合理概念。如像今天的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从宏观上看,从总体上看,发展和增长的余地、空间已经很小了,它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中国、越南、以及迟早有一天还会有北朝鲜这样一些国家那样的高速度。

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因为速度掉下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高速度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高速度上,那么,一旦有一天速度掉下来又怎么办呢?客观地说,发展只是在其启动时期对政治、制度、观念这些因素有相关要求,发展一旦启动,就成为一个自然进程,其速度、持续性、走势等等,与执政能力和制度这些因素的关联性并不大。?第二,它没有说明效益。只要发展方面那些制度方面的、观念方面的、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制约与束缚因素一消除,就会有一个很快的发展。(它最只能说明增长情况。
政治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在论证自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GDP指标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这种上吸机制,形成了上大下小、上实下空的财政体系。
这是国家银行参与的直接制造通货膨胀的做法。其他税利收入在各级地方财政中逐级留成,也是越向下比例越小。黑势经济腐蚀官权、公检法,官匪一家、霸市,垄断性犹强。在二元结构中,强势部门中许多大经济体处于垄断地位,可以直接推动价格上涨,以创造利润。
国家投资、上项又与强势经济部门结合,再助长下一轮扩张和危机。政府监管须要民主政治监督。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三件事情是一种连环的关系:市场经济有活力和效率,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推进政体改革以健全社会管理。强势、大型、垄断阵营源于和包括以下相互交织的成份:一是抓大放小以后保留的资源、能源、航运等各类大型国有企业和部门。国家拉动内需的大型建设项目也首先使大型企业获利并随之推动资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
低档低价产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恶性循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业管理部门、机构及人员队伍,这些年改头换面,又经营又管理,如各种交通运输公司等,横亘于市场体系中,成为垄断性既得利益团,危害极大,严重伤害自由市场秩序。上层集团高福利享受市场高额利润。2008年10月份全国18个城市政府先后出台优惠政策救房市,表明沉不住气了,变相承认了房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银行为什么要帮助它们掩饰亏损和不良业绩?因为它们大都欠银行巨额贷款,圈钱成功后可以还给银行,——他们有共同利益。不良产业发行了大量的垃圾产品。

由于重合性,这次衰退和萧条期看来需二、三年,复苏期需三、四年。在劳动关系软约束的情况下,它们还随机吞吐劳工,调整生产规模,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巨额外汇储备又受到外币贬值的不断打击。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平稳实施。使国家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辅助性、中立性、超然性和科学性难以保持。经济周期细分包括供求周期、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技术变革周期、社会福利与效率选择周期等综合表现形式,使得各阶段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努力控制强势垄断部门,消除滞胀因素。五、中国涉外经济处于不利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期的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大都是以高外汇汇率、高定价进设备作股的,外方一般还垄断销售结算权。
要为它们提供公正管理和司法服务,为它们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如此管理缺陷、经营低效的国企尚能在资本市场开放之初上市成功。
加强科教以提高产业素质。大企业也减员造成大量的失业。
因此要切实对它们减免税费负担。建筑工程及设施安全质量监管不严,豆腐渣工程颇多,社会生活安全隐患很多很大。
八、中国经济危机的治疗中国经济危机应该标本兼治城市化创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这又分成三方面。从今年前两个月的主要数据看,自去年9月以来的经济刺激路径是难以保8的,由于世界经济的困境明年会甚于今年,如果振兴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方向不调整,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今年不爆发,明年也会爆发,虽然今年到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回升到8%,但是明年全年可能会低于5%,所以对宏观刺激方向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个方向就是城市化。一是会引发生产性投资,从而为转入城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即便是现代农村,仍保留了很多自然经济的痕迹,许多消费品是自给自足的,例如从统计资料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中有超过40%是非现金形式的,而直到2007年,全国农村平均仍有14.2%是非现金形式的。现有城市的扩张也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旧城区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城市的容积率,第二步才是以旧城改造所创造出的新空间,为未来的新增城市人口建设就业与居住条件,如工商企业和住宅小区等。
目前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均占地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是中小城市的40倍,不走大城市化的道路,到人口总数上升到15.5亿人,其中12亿人居住在城市的时候,耕地面积就会缩减到16亿亩以下,就不能满足中国人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是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的,不仅依托于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如流通与通讯服务体系、金融与法律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与交易体系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商业服务与医疗、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而在农村,由于受到人口聚集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这些服务产业就没有巨大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把铁路与公路运输里程的变化当做是都市圈发展的标志或指数,如果公路平均运距上升到100公里以上,则大都市圈模式就已经在中国生根了。所以结论就是,目前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会很有限,而且越往后其局限性就越明显,甚至会由于加重了未来的生产过剩而走到政策出发点的反面。
因此如果危机持续,用光了政府的调控回旋余地,经济可能还是走不出来。例如目前中国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是农村人口的11倍,就是因为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有城市中发达的给排水和电力体系依托,能得以普及的缘故,这也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基本家电在城乡之间的普及率能相差2-4倍的根本原因,至于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更是需要城市中发达的道路建设条件。目前已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其中也包括科技支撑的内容,据说还会有更多的振兴方案出台,但这都是从增加和改善供给方面来考虑的政策,虽然也有增加投资的相应安排,其结果仍是增加和改善供给。从住宅投资看,由于城市住房比农村要讲究,地价也高,所以2007年中国的城市仅占1/3,但人均住宅投资却大约是同年农村人均住房投资的12倍。
从长远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大都市圈的道路。大城市还不够,还必须建设大都市圈,因为都市圈的概念是,在都市圈内生活的人口,基本是依托都市圈内的生产体系来满足生活消费的,这就是圈这个概念的由来。
如果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这场萧条,是一场温和的、短期的世界性经济萧条,我们目前的刺激政策就是足够的,但情况显然已经不是如此,我们的经济振兴方案就必须立足于应付一场严重的、长期的世界性萧条,必须有战略性的考虑了,而这个战略方向就是城市化。同时,自1998年以来,中国城市的住宅发展走的是单一市场化道路,而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大约有40%的城市居民,其收入增长率低于房价上涨率,使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永远不可能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住房问题,由此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中,这些资源的国际依赖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流向了中国,铁矿砂和铜、铝等有色金属进口则占到了80%-90%。如果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则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战略,就必然会导致一国的内部需求被长期压抑的结果,所以调整城乡人口比例结构,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市场化条件的经济规律。 |